2009年2月21日星期六

马来西亚大学相声观摩赛--参与感言

这一次有机会上马大相声组的观摩赛走一趟,许多年没有参与了,这一次让我特别有感触。

首先是演员的水平在提高了很多。这一次比赛的表演者相对来说对相声的认识都很正确:语言自然、台风稳健、角色模拟、表演节奏等等都掌握得不错,是一批可以期待的后起之秀。相声组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在校园里逐渐发展成一个品牌,除了同学们劳心劳力的付出之外,相声组的学长和指导老师也功不可没。

姚智祥是相声组的创团元老,也义务指导十多年,默默耕耘,为相声组和本地相声界培训了很多人。现在活跃于相声舞台上的演员,大半经过他的调教。叶邵文、李杰尔、黄莹英、何佳文、罗慧清等等。这么多年的耕耘的成效,逐渐浮现。现在马大相声组的义务导师增加了何佳文,可是添了生力军,相声组的表演日渐提高,两人的功劳不小。

这一次的演出效果不错,演员们的表演能力之外,导师们为他们挑选的段子也很精选。都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逗笑的段子,相声行话叫”皮儿薄“。所以剧场效果很容易起来。因此如果真正要考验演员功力,演员们应该尝试另一些段子,才能够看到自己实际的能力。

另一方面,这还是一场内部的演出。台下的要嘛是同学,要嘛就是亲朋戚友,肯定捧场,所以剧场效果不在话下。开头的几个包袱响了,演员有了信心,后面就稳了!所以要考验演员们真正的实力,走出校园,面对群众是必经之路。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同学们细心的准备了特刊,介绍相声,加强同学们对相声的认识。可是可能是资料整理不足,马来西亚相声历史部分不尽正确,竟然把”马来西亚相声社“的历史,当成了”马来西亚相声“的历史,错把冯京当马凉,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其实网上也有姚新光整理的“马来西亚相声50年 ”(http://myxiangsheng.com/websit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task=view&id=52&Itemid=30)的专文,文章还在中国相声研讨会上发表,应该不难找到。或者在 google.com 查找“马来西亚相声历史”,就能看到有关文章。整理资料的同学没有做功课,应该打屁股!

从这里联想开去,我认为马大相声组的功能应该更多元化。除了培训演员之外,应该加入资料整理、理论研究、舞台支援、演出策划的小组别,让对相声有兴趣,又不一定能够表演的同学拉进相声组群策群力,共同提升大家对相声的认识和知识。

飞蒲文化艺术中心正在策划一系列的小型演出,提供大家面对公众的舞台,到时有兴趣的同学就可以通过这些舞台,检验自己的能力了!

轉載自馬來西亞相聲網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