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还沉醉在上网聊天、听歌、看电影、追星的乐趣里时,马大华文学会相声组却冒出席人数不足的危险,借下可容纳700人的礼堂,举办第二届大型相声观摩赛。他们通过电台及报章宣传,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观赏这在年轻人心目中,非常冷门的文化表演。
相声组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况
刚加入相声组的几个年轻组员余振辉、周伟瑜、苏凌蔚、林秀梅、顏志伟及刘燕彬都说,那些不认识相声的朋友,以为相声就是讲笑话,有的认为相声很深奥和沉闷,难叫人听得懂,要不就是华语好的人的玩意。
马大华文学会的相声组成立於1993年,是国立大专中唯一拥有相声培训班的团体。除了参加比赛,也经常受邀到外表演。
面对时代改变,人人对文化艺术的解读也有不同,相声组组委遇到了入场票难卖、组员流失及无新人加入的窘境。
一般上,会主动来观赏的人多半已经认识相声。要宣扬相声文化,首先,必须让人了解“相声是甚么”,相声组组员这么认为。
为了使相声年轻化,在这次比赛中,参赛者摒弃以往相声演出一贯的穿著──拿扇子、穿长褂或西装,这次他们穿T恤上场,给人轻鬆、青春的感觉。
缺乏新血是相声队最大的挫折,有的人半途离队。为了巩固队伍,马大相声组祭出“情谊牌”,展开“学长带新丁”的文化,一起庆祝节庆、聚会,以联谊方式在队伍里建立良好的归宿感,而不是只有严肃的培训及排练而已。
现在,相声培训班是由马大毕业生姚智祥及何佳文所指导,共分成初级班及学长班。在训练班中分开训练,提拔新人,也留住旧人。
在相声脚本方面,他们都会改编成具有本地色彩、生活化及大专生熟悉的题材,以获得观眾的共鸣。观眾的直接反应是相声最好的评价方式,在设定题材上必须考量观眾阶层。
在比赛中,五队参赛者均是第一次出赛,默契十足,现场笑声不断,甚至台下还有“粉丝”大喊参赛者名字。比赛结果由演出《等》的邓凯威及顏志伟获得冠军,而亚军则是表演《流行歌曲》的苏凌蔚及林秀梅。
相声的魅力,一人一句;当起观眾共鸣时,感觉很好。
顏志伟
法律系三年级
相声用生活取材,讽刺社会现象,往往令人反思及得到生活上的小提示。
潘佩欣
前大型相声观摩赛筹委会主席
理科教育系三年级
相声表演令人发笑,布施喜悦给观眾,是相声演出者伟大的使命。
刘铠毅
第二届大型相声观摩赛筹委会主席
生物科技二年级
相声应该要上电视,那么就有更多人认识相声。
林秀梅
中文系一年级
有时演出时的个性,不是本身的个性,是种挑战。相声很好玩,有互动、有欢唱,是种自然的对话。
刘燕彬
东亚研究系二年级
我习惯辩论,在相声中,可以练就控制我的讲话速度。
苏凌蔚
化学系一年级
每次看完了一场相声,都会有让人思考的空间。
黄美君
前相声组组长
中文系三年级
相声的语言用词,层次分明且带双关,引起领悟能力强的观眾会心一笑。
余振辉
东亚研究系三年级
相声除了听,也要看表演者的表情,才是完整。
冯泉源
相声组组长
机械工程二年级
星洲日报/副刊.文:关丽玲.2008.02.26
转载自《星洲日报 新教育副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